2017年12月30日星期六

福州话

相信很多福州人都有这样的经验,如果有人知道你是福州人或会讲福州话,他们就会说:“啊!我懂,我懂,ka liu,ka liu。" 当场你有没有要翻白眼的感觉?Ka Liu在福州话是玩耍游玩的意思,相信很多人都会这句词语。

(取自福州会馆70周年会庆特刊,谢谢美玲提供照片。我英俊潇洒的外公也在里面!)


我是半个福州人,会讲福州话,但是就不是很纯正,间中会加插其他方言。我是由外公外婆带大,福州话是我的母语,我们兄弟姐妹会讲,直到现在和弟妹交谈时,都是讲福州话。不过如果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很多人,尤其是年轻一辈都不大会讲福州话,会讲的也少用福州话沟通。

可能是大环境的影响吧,福州话没有福建话和广东话这么普遍,用的机会也不多,因为不是很多人会讲。就像我孩子吧,从小家人就用福州话和他们沟通,不过上小学后,他们就自然而然的讲华语。即使我用福州话,他们也用华语回答,真气人!最近我和他们约法三章,在家里必须用福州话,哈哈。

曾经访问过会馆的理事,他们在会议上已经不用方言,很多时候都用华语,因为有些理事不会讲自家的方言。记得80年代推行《多讲华语,少讲方言》运动,我觉得这运动令到更少人开口讲方言,尤其是比较少人用的方言。其实方言也是我们的根,我们的文化,多学一种方言或语言,其实是挺不错的。

虽然福州话在马来西亚很多地方都不流行,不过如果你有机会去有小福州之称的诗巫,你就会发现那里的人,大部份都会讲福州话,不管年轻或年老的都讲得很溜。霹雳的实兆远和柔佛的永平也有很多福州人和福州美食,大家不妨去走走看看,寻找乡音。

有一次心情烦躁的时候,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,我吐了一轮苦水后,他不是福州人,不过忽然用福州话说:“mo tai ye, mo tai ye。“ (福州话是没事,没事的意思)心情顿然比较舒缓。想起小时候跌倒了,外婆就会说:”mo tai ye, mo tai ye, guo li ama bo。“ (没事,没事,过来外婆抱) 我就会飞奔过去,仿佛外婆抱过后,疼都会过去,一切不好的都会过去。

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

印度香蕉叶咖喱饭



我是一位无辣不欢的人,凡是辣的食物,我都爱尝试,所以我非常喜欢吃香蕉叶饭.香蕉叶饭
就是把白饭和小菜放在一片芭蕉叶上,再配以不同的咖喱,然后用手抓把那香喷喷的咖喱饭和小菜一口一口的往嘴里送,真是美味。

今天的菜单。

蒲种就有一家道地又经济的香蕉叶饭,每个周日的午餐高峰时间,你都会看到长长的人龙排队进入那位于二楼的餐厅。那餐馆只可以坐20人,而且是排排坐,如果你是要和朋友聚餐谈天,那就不适合你啦。虽然位子不多,不过流动量很大,不用等很久就轮到你啦。最近他们刚装修,隔壁多了20人的位子。


员工为我的饭淋上咖喱汁。

要选哪一碟小菜肴?每一样都好吃!





















餐厅每天都会提供不同的餐点,食客就会根据当天的菜单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。当你坐下来后,餐厅员工就会来问你要印度饭还是白饭,再为你淋上不同的咖喱汁,然后给你送上四个小菜、印度脆饼、Rasam (印度汤)和白开水。员工也会拿各式的小碟菜肴供食客选择,有鸡、羊、虾、鱼和蛋。如果你用不惯手来抓食物,餐厅也会提供餐具。

我添加了Chicken Varuval,共RM12。


这间餐厅是由两兄弟经营的,他们主要是从事承办自助餐,只是近一两年,才开始在二楼经营餐厅,兄弟之一的Karim说,除了可以不让二楼空着,也可以让那些有意要办自助餐的顾客,先品尝他们的食物。而有些顾客,吃了他们的食物后,也叫他们来承办自助餐。真有生意头脑的两兄弟。

吃完过后,如果对食物感到满意,那就要将蕉叶向自己的方向对折,反之就向外折。我曾经带过孩子来吃,就是要他们尝尝印度美食的同时,可以学习其他人种族餐桌的礼仪。

















一人份的食物是RM6,白饭、小菜和汤任你添。我最爱Rasam,每次都喝好几杯。如果你觉的不足够,你可以加钱添加小碟菜肴。虽然香蕉叶饭到处都可以找到,不过可以满足我味蕾,就是这家,大家不妨试试。

番茄印度汤 (Tomato Rasam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Chakra Catering Services
营业时间:大概11am到3pm

圣诞快乐

        除了喜欢穿梭在各大商场感染浓厚的圣诞的喜悦和浪漫的气氛,我也会和家人到教堂一起体会那种圣诞的安宁和静谧。我喜欢大家一起唱圣诞歌,一起迎接圣诞的到来。每一年,我们都会到Renewal Lutheran Church去看圣诞表演,捧家人的场。今年的圣诞表演主题是《围绕世界》(Around The World) ,讲述一位教授和孤儿,乘着热气球到各国看看大家如何迎接圣诞节。教徒们都呈现了精彩的表演,那是他们用了几个月用心准备的。小孩们都看到入神,而我就比较喜欢唱圣诞歌的环节,想起在美国度过的白色圣诞,很怀念。








2017年12月26日星期二

圣诞爷爷


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某一个阶段,都曾经相信在北极住着一位头戴鲜红帽子,下巴长有大大把雪亮白胡子,一身红色棉衣的老爷爷。在每个圣诞节的前夕,他都会拿着装有礼物的大袋子,坐在由驯鹿拉的雪橇在天上飞翔,挨家挨户地从烟囱进入屋里,然后偷偷把礼物放在孩子挂在床头的袜子里。
每一年都会出现几天的红袜子

虽然不是教徒,但是小时候我和弟妹们都会在圣诞前夕,把袜子挂在门把上,期待收到圣诞老公公的礼物。我们当然没有那红红的袜子,挂在那的都是我们穿烂了的破洞校袜,不过这却不减我们对圣诞礼物的期待。我们前一晚就约好不要睡,一起等待圣诞老公公的到来。当然我们都抵不过睡意,醒过来时,礼物已经摆在那里了。我们都不舍得拆开礼物,就在那摇呀摇,猜猜里面藏着什么玩具,过后才慢慢拆开那一盒小礼物,连礼物纸也不舍得弄破,对于玩具贫乏的年代,那是我们最开心的一天。

其实那礼物盒也没什么玩具,那是妈妈去超市买了已经包好的礼物,妈妈本人也不懂里面是什么东西。我妹有收过一个玩偶,那是一只蓝色的大象玩偶,我们大家都觉得丑极了,不过却是她的最爱,去到那,带到那。如果我们压到她的玩偶,她就会大喊大叫,好像是她被压着了。所以我们都爱捉弄她,特地打她的玩偶,弄得她哭的稀里哗啦。我收过什么礼物倒是忘了,不过却记得和弟妹们一起期待那重要时刻的到来。

就是那美好的回忆,在我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孩子后,也将这妈妈带给我们欢乐的“传统”延续。我的孩子都深信圣诞爷爷的存在,每年的十二月初,孩子就会打电话给圣诞爷爷,告诉他这一年他们都很乖,还有他们希望收到的圣诞礼物。这个活动需要家人配合,首先我会先将其中电话号码换上圣诞爷爷的图片和名字,然后孩子就会依着那个号码打电话给他。我就会躲在楼上的房间,假扮成圣诞爷爷和他们闲聊。

记得有一年,我这位假的圣诞爷爷告诉女儿她在坏蛋的名单里,她的眼瞬间红了起来,声音也哽咽了,不过却认真的答应圣诞爷爷她会改过,在圣诞节来临前,努力挤进乖宝宝的名单里。当然最后她也收到礼物,而那个视频,直到今天我们看了还是觉得很好笑,我知道我是坏妈妈,常捉弄我小孩,哈哈哈。

孩子开始上学后,就改成写信给圣诞爷爷,而他们也会收到圣诞爷爷的回信。通常他们都会在圣诞节的前几天开始挂上红色袜子,开始收到小礼物,直到圣诞节当天的大礼物。每天早上看到他们从床上跳起来,奔去检查圣诞爷爷给他们带来的礼物,看到他们那灿烂的笑容,开心又期待的心情,我也乐开了怀。丽敏孩子拆礼物时喜悦的表情,虽然不是名贵的礼物,但是孩子超开心,满足的笑容,大人看了也受感染。我们大人已忘了幸福原来那么简单,忘了知足常乐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取自丽敏面子书)

我不知道孩子们还会相信这圣诞爷爷的“神话”直到什么时候,不过相信那天到来时,那开心的回忆会烙印他们的心中,就好像我和弟妹们,若干年后谈起那些年的圣诞节,还是一样津津乐道。父母应该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。


儿子写给圣诞爷爷的信
圣诞爷爷给儿子的回信

圣诞爷爷给儿子的回信
圣诞爷爷给女儿的回信

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

冬至 - 福州汤圆

冬至,是我小时候最爱过的传统节日之一。除了有我爱吃的福州汤圆,还有就是有机会搓汤圆,在那简陋的炉灶前,玩大人的煮菜游戏。外婆是老派的人,没有所谓现今所提倡,通过活动促进的亲子关系。再加上家里是做生意的,分秒必争,还没机会接近炉灶,就被赶到一旁。

不过,接近冬至时,外婆就会让我炒黄豆,然后用盅子将黄豆盅碎,再用口将黄豆衣吹掉。那时候哪会觉得不卫生,就觉得好玩,吹呀吹,黄豆衣掉落满地。我还需要找圆形的玻璃瓶将粗糖碾成幼糖。

到了冬至的前一晚,外婆就会和我一起搓糯米粉,我们两个在昏暗的灯光下,一老一少,围着小圆桌,开始搓汤圆。小孩子嘛,那会认真搓汤圆,只是当粘土玩,结果搓出来的汤圆有大有小,有圆有方。老式的房子,蚊子又多,不过我却很享受和外婆闲话家常,玩家家酒的机会。

冬至当天,不用家人叫醒,我就会自动起床,煮汤圆啦!福州汤圆是干式的,福州话搓汤圆是念chuō lī,和在市场看到有糖水的汤圆很不一样。开水煮开后,将一粒粒搓好的汤圆放进热水里。熟了的汤圆就会浮在水面上,这时候就可以捞起来,将汤圆的外层粘上已经混合好的黄豆粉和细糖,就可以大快朵颐了。懒惰的时候就会丢一堆汤圆进热水去煮,结果就糊在一起,外婆就会在一旁唠唠叨叨。

热热的汤圆加上香香甜甜的黄豆粉和细糖,让人垂涎三尺,忍不住偷吃,因为煮好的汤圆,外婆先要供佛祭祖,等到可以吃的时候,糖溶了,汤圆是湿答答的,不弹牙了。不过在那时候,却很期待供完后,拿着一大盘,一粒一粒放进嘴里,慢慢享受自己的厨艺,可能是自己做的,当时觉得那是人间美味。



搬迁去新房子后,阿姨舅舅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了,也没有特地在冬至赶回家,渐渐的,我和外婆也没搓汤圆了,因为外婆不爱吃,我和外公也吃不完。长大后,我才知道有五颜六色糖水汤圆,也有包裹不同馅料的汤圆,可说是“打开眼界”。

今年,冠姑买了糯米粉和一包花生粉来我家搓汤圆。冬至当天,我们在茨厂街趴趴走了一天,回到家就累垮了,就留到冬至隔天才搓来吃。宝姨一家也刚好在,冠姑就和孩子们一起搓汤圆当早餐。一边搓,一边煮,一边吃。煮完了,也吃完了。每个人就吃几粒,意思意思,缅怀以前搓汤圆的快乐时光。虽然黄豆粉换成花生粉,但还是有古早味的味道。萍姨说,以前的人用黄豆粉是因为比较便宜,负担得起。萍姨那个时代,还是自己拿糯米去磨米店磨成粉,用粘板压干,去掉水份后,才能搓汤圆。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取至美玲面子书)

这首福州搓汤圆的童谣,是美玲小时候,大人教她念的,而她也教会了她的儿子玮轩。“搓丸自搓搓,依奶疼依哥。依哥有老嫲,依俤单身哥,搓丸自搓搓。” 一边搓,一边念童谣,别有一番风味。

冬至是团圆的大日子,出来社会工作后,我也没再搓汤圆了,每一次就只是买现成的或别人搓了给我吃。没什么特别的原因,就只是没那股劲儿去准备和搓。不过每到冬至时,就会想起和外婆一起搓汤圆的快乐时光,那回不去的也抹不掉的童年欢乐记忆。